腕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腕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及相应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0年8月24例明确诊断为腕部痛风性关节炎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男21例,女3例;首次发病年龄21~72岁,中位年龄50岁.单纯腕关节发病15例,合并其他关节(手、膝、踝、跖趾关节)受累9例;首发部位为腕关节者19例.排除l例有21年病史患者,其余23例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为7d~9年,中位时间2个月.依据腕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损范围和术中腕关节镜表现由轻至重分为5型,24例患者中Ⅰ型13例,ⅡA型2例,ⅡB型3例,ⅢA型2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Ⅰ、Ⅱ型患者首次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2.7±40.1)个月,Ⅲ~Ⅴ型患者为(152.0±88.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5,P=0.001).13例Ⅰ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11例Ⅱ~Ⅴ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滑膜、痛风结晶清理术1例,韧带修复术l例,病灶清理/人工骨植骨填充术5例,腕关节融合术3例,痛风石切除术1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腕关节疼痛改善情况;评估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结果 13例保守治疗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9年,平均2.2年.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8±0.7)分和(2.9±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9,P=0.000).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腕骨与腕关节破坏;腕关节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患者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11例手术治疗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9年,平均4.9年.所有患者肿胀、疼痛充分缓解,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3±0.8)、(2.7±-0.6)、(2.5±0.6)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3例接受腕关节融合术患者,其余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患者对手术结果主观满意度达100%.结论 腕部痛风性关节炎容易漏诊而严重影响腕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遏制病情发展,晚期患者可依据病变分型予以相应手术治疗.
腕部;痛风性关节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35
R683.41;R733.1;R56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5036
2021-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4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