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7507/1002-1892.202004081

咬合引导下改良性颌骨功能重建的临床应用及精度分析

引用
目的 探讨在咬合引导下功能性颌骨重建中,新型外科导板的设计应用对新建颌骨以及种植体位置的精度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11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45岁,平均31.8岁.下颌骨肿瘤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6例、角化囊性瘤3例、骨化纤维瘤2例.下颌骨缺损根据Urken下颌骨缺损分类法分类,CRB1例,RB4例,RBS 2例,SB 4例.以咬合为引导,设计并制备具有钛板钉道和种植体位置信息的新型外科导板,在其辅助下采用“一层半”腓骨重建模式进行颌骨功能性重建,并最终完成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采集术后1周CT数据,对术前虚拟设计颌骨和术后颌骨进行形态学分析,计算腓骨段(上层水平部、升支部及整个腓骨段)和种植体的拟合度,当拟合度<80%认为是偏差明显.术后6个月检查口腔全景X线片和锥束CT,评价种植体修复前的骨结合情况.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于术后1个月皮瘘形成,术后6个月手术取出腓骨瓣及3枚种植体;余10例患者皮瓣成活.术后1周,对术前虚拟设计颌骨和术后颌骨进行形态学分析显示,上层水平部腓骨段、整个腓骨段及种植体拟合度分别为87.55%±3.08%、82.68%±5.94%和88.00%,与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1,P=0.000;t=2.118,P=0.046;Z=4.070,P=0.000);升支部腓骨段拟合度为77.82%±3.54%,与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2,P=-0.068).术后6个月口腔全景X线片和锥束CT示22枚种植体均实现了骨结合,并于术后6~9个月进行腭黏膜移植以及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的修复.所有患者对于术后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新型外科导板可为咬合引导下功能性颌骨重建提供精度保证,最终恢复颌骨轮廓和咬合功能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功能性颌骨重建、咬合引导、外科导板、精度分析

34

R782.2;P228.4;R285.6

2020-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410-1416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02-1892

51-1372/R

34

2020,34(11)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