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埋NGF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研究
目的 评估壳聚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de),PLGA]双壁微球在体外持续缓释具有生物活性的NGF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包埋NGF的、具有不同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交联浓度[1%、3%、10%(W/V)]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同时制备包埋NGF的PLGA微球.通过光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双壁微球的表面及内部形态,并行双壁微球的粒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取包埋NGF的PLGA微球或1%、3%、10%TPP浓度交联的包埋NGF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分别设为A、B、C、D组),于不同时间点行体外微球降解率测定、微球中NGF缓释率检测;以未包埋NGF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缓释液(设为A1组)作为对照,比较A1、B、C、D组体外微球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以缓释液中具有阳性轴突延长反应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百分比表示].结果 包埋NGF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呈球形结构,具有相对粗糙的外表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PLGA微球均匀分布于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内;双壁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8.5~42.7 μm;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说明双壁微球中壳聚糖的氨基与TPP中的磷酸基发生了静电反应.体外降解率测定显示,B、C、D组双壁微球降解速度明显快于A组,并随着TPP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慢,培养各时间点各组间微球降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NGF缓释率测定显示,与A组PLGA微球相比,B、C、D组双壁微球以相对较慢的速度缓释NGF,且缓释速度随TPP浓度增加而减慢.除84 d外,各时间点B、C、D组间比较NGF总缓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NGF的生物活性评估显示,培养各时间点B、C、D组缓释液中具有阳性轴突延长反应的PC12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A1组(P<0.05).培养7、28d,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84d时,C、D组缓释液中具有阳性轴突延长反应的PC12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B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埋NGF的壳聚糖-PLGA双壁微球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方面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壳聚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球、NGF、神经损伤
34
TN92;R944.9;R318.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1047
2020-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