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旋转角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 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三维CT成像资料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68~93岁,平均81.8岁.AO/OTA分型为31-A2.2型31例,31-A2.3型37例.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和Chang等的标准评价.术后在T3DView软件上三维CT成像观察每例患者头颈骨块是否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将头颈骨块旋转分为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3种类型,测量各类型的旋转角度,分析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与前内侧皮质接触砥住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小转子骨块均未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标准,优15例(22.1%),可接受50例(73.5%),差3例(4.4%);按Chang等标准,优31例(45.6%),可接受33例(48.5%),差4例(5.9%).头颈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39例(57.4%),未获得皮质支撑29例(42.6%).三维CT成像示,患者头颈骨块无旋转12例(17.6%)、屈曲位旋转39例(57.4%)、过伸位旋转17例(25.0%).无旋转组、屈曲位旋转组及过伸位旋转组患者获得皮质支撑例数分别为7例(58.3%)、30例(76.9%)和2例(11.8%),旋转角度分别为(1.05±0.61)、(13.96±6.17)、(8.21±3.88)°,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头颈骨块旋转,其中屈曲位旋转和无旋转容易获得骨干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皮质、骨折复位、头颈骨块旋转、皮质支撑复位
33
R683.42;R318;R27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杨浦区科委课题
2019-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228-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