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铁胺促进BMSCs靶向归巢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观察其是否能促进BMSCs在大鼠随意皮瓣中的归巢和血管新生.方法 分离、培养荧光素酶转基因Lewis大鼠的BMSCs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选用4周龄Lewis雄性大鼠40只,在其背部形成10 cm×3 cm大小矩形皮瓣,然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于大鼠球后静脉丛注射200μLPBS;B、C组同上法分别注射浓度为1×106个/mL的FB和BMSCs 200 μL;D组同C组方法注射BMSCs后,腹腔注射DFO[100 mg/(kg.d)],连续7d.术后7d,观察各组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率,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皮瓣血流情况;术后30 min及1、4、7、14d采用生物发光成像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术后7d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情况;利用荧光素酶抗体标记移植的BMSCs,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是否参与损伤组织修复.结果 术后7d各组缺血皮瓣坏死边界已明确,C、D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示,C、D组皮瓣血流值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生物发光成像示BMSCs随时间变化逐渐向缺血缺氧区迁移,最终分布到缺血组织中;术后14dD组的光子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P<0.05).CD31免疫荧光染色示,C、D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C、D组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明显强于A、B组,D组强于C组.术后7d移植的荧光素酶标记BMSCs表达于组织的动脉弹力层、毛细血管处和毛囊处.结论 DFO可以加速BMSCs向随意皮瓣缺氧区域的迁移归巢,加速BMSCs在缺血组织中的分化,同时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
低氧模拟剂、去铁胺、BMSCs、归巢、血管新生
33
R758.63;R6;R39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9-0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