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2angle,O-C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联合应用POCA及O-C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4.4岁.诊断为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2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3.2±2.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0.9)分.术中首先通过POCA指导钉棒系统预弯,使12例术前POCA为非正常值患者的POCA恢复到正常值范围;然后术中透视确认上述患者O-C2角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4例为非正常值,2例需要术中调整);调整后POCA及O-C2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影像学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术后POCA和O-C2角及下颈椎曲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再手术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2.9±0.8)分和(15.4±0.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5.870,P=0.000;t=6.587,P=0.000).影像学检查示22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枕颈部稳定性良好.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POCA和O-C2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下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POCA及O-C2角选择合理的枕颈固定角度可确保更好的手术疗效.
枕颈融合术、枕颈固定角度、后枕颈角、枕颈角
33
R687.3;R743.4;R49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17PJ196
2019-0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