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韧带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人工韧带修复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人工韧带提供依据. 方法 取8具16个正常成人新鲜踝关节标本,分为韧带正常组(A组)、韧带损伤组(B组)、人工韧带内固定组(C组)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组(D组).取各组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下胫腓联合分离位移、应力遮挡效应、强度和刚度、接触面积及压力差异. 结果 生理载荷下以及联合外旋力矩后,C组下胫腓联合分离位移显著低于B、D组(P<0.05),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胫、腓骨应力遮挡率显著低于D组(t=-71.288,P=0.000;t=-97.283,P=0.000).C组胫骨应力强度高于A、D组(P<0.05),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腓骨应力强度最高,A组次之,D组最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间剪切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胫骨轴向刚度小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腓骨轴向刚度大于A、D组(P<0.05),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胫、腓骨剪切刚度最大,D组次之,A组最小,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接触压力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人工韧带修复稳定性可靠,顺应性好,应力遮挡少,能更好恢复踝关节面接触面积,减少应力集中.
下胫腓联合损伤、人工韧带、内固定、生物力学
28
R683.42;R318.01;R782.4
2014-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