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7507/1002-1892.2013025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髓内导向杆不同入钉方法的疗效比较

引用
目的 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传统以胫骨平台中心为入钉点以及数字化技术设计入钉点的胫骨髓内定位方法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 2012年10月60例行单侧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30例采用以胫骨平台中心为入钉点的胫骨髓内定位方法,B组30例采用Mimics10.01软件模拟胫骨髓内导向杆的个体化入钉点方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因、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于X线片上测量胫股角及正、侧位胫骨角,随访期间行HSS和WOMAC评分,并评估关节活动度. 结果 B组数字化技术设计的入钉点均位于胫骨平台中心前方,与传统入钉点位于胫骨平台中心不一致.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1周X线片测量示,A、B组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65,P=0.72),但A组正、侧位胫骨角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时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时亦显著优于3个月时(P<0.05).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时B组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时B组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A组(t=2.13,P=0.04),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6). 结论 与传统髓内导向杆入钉点定位比较,数字化设计的个体化入钉点定位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更精确,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关节活动度能更早到达90°,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内定位、数字化技术

27

2013-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162-116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02-1892

51-1372/R

27

2013,27(1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