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术后大鼠逼尿肌显微结构变化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术后大鼠膀胱逼尿肌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探讨膀胱重建术抑制或改善膀胱逼尿肌退行性变的可行性.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04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8)、脊髓圆锥损伤对照组(对照组,n=48)及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组(实验组,n=48).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大鼠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脊髓制作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实验组在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基础上将双侧L5前、后根与S2前、后根吻合制作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术后3d及1、2、3、4、5、6个月前连续3d分别测定大鼠残余尿量;术后1、2、3、4、5、6个月取膀胱逼尿肌行HE染色观测肌纤维截面积变化规律,Masson三色染色计算结缔组织百分比,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和NMJ的变化. 结果 术后11只大鼠死亡,均对应补充.对照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逐渐增加,3个月后逐渐减少,除术后3d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术后3d及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示,对照组术后逼尿肌肌纤维排列紊乱、萎缩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肌束间大量结缔组织浸润;实验组术后4、5、6个月逼尿肌形态逐渐恢复,结缔组织数量无明显增加.各时间点对照组及实验组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及结缔组织百分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减小,结缔组织百分比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中术后3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下降,4个月后逐渐增大;结缔组织百分比随时间延长缓慢增加.术后1、2、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个月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结缔组织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对照组随时间延长,突触小泡数量明显减少,3个月时NMJ呈空泡状改变,6个月时罕见逼尿肌间NMJ;实验组中1、3个月逼尿肌细胞间的NMJ内突触小泡数量减少,6个月时突触小泡较3个月时明显增多. 结论 利用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L5神经根作为动力神经重建脊髓圆锥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能够有效延缓膀胱逼尿肌退行性变,改善其显微结构变化.
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逼尿肌、神经肌肉接头、大鼠
27
2013-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83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