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7507/1002-1892.20130081

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观察

引用
目的 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A组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区,在邻近骨缺损区制备一带蒂深筋膜瓣将其包裹作为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微型钛板内固定作为实验组.术后2、4、6、8周分别行X线片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骨再生修复情况行影像学4分评分法和组织学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从组织工程骨的骨纹理、骨断端间隙、材料吸收降解的影像学变化,以及新骨再生、骨干结构形成、髓腔再通方面,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X线片评分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从筋膜瓣的稳定性、组织工程骨吸收替代速度、外骨痂形成、新生软骨细胞与成熟骨细胞数量和分布,以及新生骨小梁构建、成熟板层骨形成和骨髓腔相通等成骨现象,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强内固定后膜结构及骨缺损区的稳定性均提高,与单纯带蒂筋膜瓣促ECSD成骨作用相比,具有加快组织工程骨再生新骨速度、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质量等优点.

超临界骨缺损、内固定、带蒂筋膜瓣、膜引导骨再生、兔

27

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20100481;张家口市科学技术与发展指令计划0711045D-10;河北北方学院校级科研指令计划2009007

2013-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58-364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02-1892

51-1372/R

27

2013,27(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