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 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 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前柱高度、Cobb角
20
R681.55;R816.8(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06-05-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6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