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姐姐们:抗战时期历史剧中的"在家女性"
"在家女性"是抗战时期左翼历史剧中不容忽视的角色,其中可以分出三类:第一类角色有能力走出家庭,但为了照顾家庭又回到家中,如阿英《杨娥传》中"返家孝姑"的杨娥;第二类角色能力有限,一时无法走出家庭,如《杨娥传》中的"弱女子"连儿;第三类角色是因思想难以彻底转变、重视家庭合法性而留在家中的老年人,如郭沫若《虎符》中的魏太妃.她们不是冲锋在前的"花木兰",而是留守家中的"花木兰的姐姐们".左翼作家们肯定了她们的家中贡献,传达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的平等观念;但她们也被寄寓了进一步提高觉悟、直接参与政治行动的期待,从而与"妇女回家论"和"新贤妻良母主义"等保守观念拉开距离.这些剧作中的"在家女性"构成了一种隐喻,既为抗战时期的观众提供了较为缓和的道德空间,也对所需遵守的政治底线做出提醒.
历史剧、抗战文艺、女性、《杨娥传》、《虎符》
I206.6;C913.68;I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ZD280
2022-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1页
8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