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情感症候的喜剧形态:重读《新学究》——兼与《吴宓日记》对读
作为李健吾戏剧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三幕喜剧《新学究》曾因以师长吴宓为原型而引发争议,但在争议之外,关于剧作本身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新学究》与《吴宓日记》的对读,以及《新学究》与相关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构成重新解读该剧的双重互文视野,从而考察李健吾如何通过对原型人物的艺术处理传达出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情感症候及其背后精神危机的洞察与反思.在莫里哀《愤世嫉俗》的影响下,李健吾从吴宓身上提炼出"阿尔塞斯特"式喜剧性性格,塑造出康如水一角.此外,剧作还呈现了康如水"包法利夫人"式的情感症候及其生成机制,这种狂热的"摹仿性"情感并非真正指向其所追求的对象,而是承载着将自我建构成为"浪漫主体"的隐秘诉求.这种重建主体的热望折射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代自我分裂的精神痛苦.为了弥合这种分裂,康如水及吴宓将"真诚"视为最高原则以整合其矛盾观念,化解道德焦虑与精神危机;然而"真诚"原则的内在悖论使他们走向了它的反面,这也成为其喜剧性——亦是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李健吾、《新学究》、吴宓、莫里哀、福楼拜、情感症候
I206.6;I106.4;K26
2022-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1页
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