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朱湘自沉的舆论背后
1933年,诗人朱湘自沉引发热议.上海知识分子以《申报·自由谈》为平台,责问事件背后隐伏的社会病灶.与之不同,在天津《益世报》集结的作家认定自杀是性格使然.北平的文艺人士则以同人刊物进行文学的闭环讨论.1934年,赵景深在其主编的《青年界》组织纪念号,通过怀人文字塑造诗人形象.因刊物的性质,"诗人之死"演变为"青年之死",全国各地学生自办刊物中随之出现大量共情习作.同时,官方的《中央日报》《人民周报》等参与其中,讨论更趋分裂.朱湘自杀事件的舆论风潮及其后续,寓意着后五四时期出版市场重心的转移,表征了左翼力量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预示着代际更替的发端,社会剧变即将到来.
朱湘、诗人之死、舆论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项目GY2021B05
2022-03-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3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