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
革命文学论争后,鲁迅通过永田一修、川口浩、千田是也等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评论家了解到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并在1930年代初中国革命及左翼文学运动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广珂勒惠支的版画,直至1936年去世前亲自编印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然而,此时《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出版早已改变了其在日本和德国语境中最初的含义,预示着中国革命自身路线的确立及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组织化的加强.与德国和日本的文艺评论将革命“潜意识”放在“目的意识”的对立面上的解释不同,鲁迅不但看到了珂勒惠支作品与广阔革命世界的紧密关联,感受到了她对革命“潜意识”的召唤力,更能在1936年左联组织遇到危机时重新发现珂勒惠支画作的魅力和价值.《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编印充分体现了鲁迅在1930年代对左翼文学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权的思考.
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革命文学论争、左联、“目的意识”
I206.6;I041;K249
2021-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4页
8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