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器”的“奥伏赫变”——再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论争话语(1926-1928)
有关“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留声机器”话语,学界已多有讨论,但对于“留声机器”论的肇发者郭沫若在此一时期思想动态和文学观念的考辩,似乎还有更进一步细致打量的必要.本文重新细读了郭沫若1926-1928年参与“革命文学”论争的理论文本及其与李初梨、鲁迅等人的交锋和论辩文章,发现了在郭沫若对“留声机器”含义和生成机制的多次表述中,其“留声机器”话语其实呈现出一个过程性的“成长”、演化、自我超克状态,而最终在对鲁迅革命意识的批判上,完成了“留声机器”向“共产派革命”“宣传式的文艺观”的理论转换和主体意识转换.这一“革命文学”观念生长和变化的过程,或许暗含了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对于丰富“革命文学”论争的话语结构,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
郭沫若、“革命文学”、“留声机器”
2020-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