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的错位与诗歌大众化的内部危机——以延安诗朗诵运动(1938-1940)为中心
1938-1940年在延安兴起的诗朗诵运动,与这门“声音艺术”服务于抗战宣传、群众动员的特殊效果密切相关.在大众化的诗学构想里,延安为诗朗诵提供了为工农群众创作并获得其直接检验的机会;但正是在现场反馈与实际互动之中,这场运动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围绕柯仲平《边区自卫军》演出的评价,延安诗朗诵的“听众”构成呈现出暧昧的错位:其中固然有对于“大众”的想象与召唤,却也实际存在着普通群众与“超级听众”的分野.“听众”角色的引入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对这场大众化实践的试验性质、历史评价、挫败与调整展开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讨论.
延安文艺、诗朗诵、大众化、声音艺术、听众
I207.25;F279.23;X913.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60091
2020-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