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利性”农民形象的剖析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猫腻”行为的描写,展示出物质贫乏年代“下属群体”出于生存本能的“物质自利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提高物质生产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以此解决农民意识中“信仰”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也因其矛盾与冲突而陷入“道”与“器”写作立场的抉择困境,从而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显性”叙事和“自下而上”的“隐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折射出政治场域的理性真实和文学场域的感性真实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
“十七年”小说、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写作立场
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91slktyb-068;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7BZW005
201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