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海派”论争后的论争——以茅盾和罗念生关于《荷马史诗》的论争为中心的考察
“京派”“海派”论争后不久,茅盾和罗念生因《荷马史诗》引发了论争,双方非但未能达成共识,反而由学术争鸣上升为人身攻击.这场论争及余波不仅凸显了作家(学者)在学术(文学)论文撰写上随意与严谨的对立,还凸显了学术(文学)生产的商业化与反商业化,以及政治立场上左翼知识分子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对立.梳理这场论争及余波的“明”与“暗”,不但确证了茅盾1930年代“卖文为生”的写作倾向,而且有助于窥探1930年代上海左翼文人与北方文人间微妙而复杂的人事纠葛.
《荷马史诗》、论争、京派、海派
K265;I206.6;D033.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BZW125
2018-08-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21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