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作为一种文体,“对话”的方式和功能一直不甚明朗,它不像文学文本那样具有原创性与个人性,也不像研究性和批评文本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与推理论证,它更多的是对话双方松弛、天马行空的“闲谈”.然而,文学史上的不少实践证明,这种文体不容小觑.一旦对话发生在具备文学识见与美学力量的两个主体之间,那么,这样的对话便具有了彼此启发、相互“发现”的功能,而且旁及的话题还能够有效地开启关于写作、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索,如马尔克斯和门多萨的《番石榴飘香》、博尔赫斯和萨瓦托的对话等.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以下简称《牙齿》),这是作家毕飞宇与批评家张莉之间的对话,是他们内心能量与文学素养的一次“势均力敌”的、集中的美学交流.它为“对话”这一文体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美学原则与思维方式.
2016-06-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