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春》的生产现场与张爱玲的政治化写作
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完成的《秧歌》《赤地之恋》却与《十八春》《小艾》逆向而动,站在敌对政治集团的立场而写,是样貌不同,实质无异的“服务文学”.显示其政治化写作的复杂面相.社会政治转型之际,张爱玲开始“向左”投靠共产党新政府,加入赞歌合唱团,继而倒戈逆袭,呈矛盾与反向运动的特性,潜隐着投机性和报复性.曾自称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的张爱玲,却跌入诡异莫测的政治陷阱,实在不足为训.
张爱玲、《十八春》、《亦报》、政治化写作
K365;F425.2;F27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十二五
2015-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