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语境下现代主义的反思——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种中文翻译
法国现代主义作家保尔·穆杭一直被视为中、日两国新感觉派的重要精神来源,历来学者多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接受研究以至平行研究的方法,建构了“穆杭与新感觉派”在现代中文文学里的基本研究框架.本文试就既定论述框架,提出若干重新思考的方向,以求深化我们对穆杭的认识,并在时代和地域意义上,拓展穆杭与现代中文文学关系的研究范畴.第一,本文认为,在穆杭与中、日新感觉派的研究以外,关注穆杭作品中文翻译具有的特殊意义.第二,穆杭一战后的小说创作及其在华文世界的翻译与传播,都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欧、亚两洲极为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其中,《六日之夜》一篇曾于沪港两地被四度翻译及重译.本文重溯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日之夜》四种中文翻译的历史语境,并将小说重置于不同时代、地域的历史脉络下,探讨欧洲战后产生的现代主义小说是如何被理解和思考的.
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翻译、现代主义
本文为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计划成果之一,计划编号447411.
2014-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