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社会个体性的创造——论周作人30年代小品文写作的审美政治
本文通过重读周作人30年代"小品文"创作,探讨白话散文与现代性的关系.作者认为,周作人"冲淡平和"的小品文是在"乱世"中保全"理性的个人"的政治实践和审美实践.在文学"理性化"或"非政治化"的外衣下,周作人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它力图保持五四启蒙的个人主义、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的"纯粹性",力图为现代个体意识寻求风格的自足和日常生活的常态,从而与旧势力和新兴左翼政治持久对抗.作者强调,周作人小品文的审美特质,由这种特定的文化政治紧张所决定,但它在风格层面上掩盖或"升华"了这种紧张.周作人的实践在政治上和道德上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散文写作却威功地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的文人意识转化为新文学最具有内在强度的写作伦理和语言自我意识.
周作人、小品文、个体性、审美政治
I2(中国文学)
2011-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