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0263.2006.03.009
三十年代『国产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
"国难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九一八事变"后,在旧派通俗小说界出现的一批以反帝爱国为主题的作品.在"一·二八"事变后,"国难小说"的创作达到高峰,但同时也遭到了当时以钱杏邨为代表的左翼新文学家的批判.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上,"国难小说"都是极不成熟的,在过去的文学史书写中也未受到太大关注.但是,作为旧派通俗小说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型,它无论在通俗文学史还是雅俗文学互动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先从钱杏邨对上海事变后的"国难小说"潮流的批判切入,研究"国难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历史地位,讨论它和新文学的互动以及对彼此的影响.之后从它的文学特征入手,尝试探讨其文化内涵,并关注在这一文学现象中"国家想象"这一现代性意味的要素对于旧派通俗文学的介入,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其作为一种历史转型模式的意义.
通俗小说、旧派、文学现象、通俗文学、新文学、九一八事变、艺术表现力、文学史书写、转型模式、小说发展、文学特征、文学互动、文化内涵、俗文学史、思想内涵、批判、历史地位、反帝爱国、性意味、文学家
I2(中国文学)
2006-09-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4页
15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