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难题——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的精神寓言
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动笔于1937年前后.这本书看似只谈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与抗战救亡的时代精神无关,但实际上有现实针对性,寄寓着对于"五四"文学观念的反思.李长之从生命力被社会和集体压抑的"苦闷"谈起,但又从中引申出生命力必须受压抑的"痛苦";他指出李白有着"改造社会"的热情,但又批评其政治观念的空洞与浅薄;他将李白称为"超人",但并不标举其与庸众战斗的独异性,而是思考"超人"因既无法改变现实也无法逃离现实而生的"寂寞"与"空虚".李白在书中被塑造为"五四"文学精神的象征,李长之既无法舍弃这种以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观念,也意识到其中的政治限度."李白的痛苦"记录下了 一代文人渴望"逍遥"却意识到"逍遥"之不足,更找不到"逍遥"之所的心路历程.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超人"、"逍遥"
17
I206.2;I0;I106.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ZD280
2023-07-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3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