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台湾小说中乡土与都市关系的衍异
"乡土"与"都市"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文化系统和理论话语,在乡土文化占据主导优势的社会语境中,逐渐发展出一套以"乡村善/都市恶"为表征的话语结构,并成为许多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模式和潜在价值向度.随着台湾都市化程度日深和文化语境转换,1990年代以来台湾小说中的城乡关系开始呈现出某种新变.首先,"乡村善/都市恶"的二元对立结构趋于解体;其次,一度作为乡土之"背景"和"他者"的都市获得了独立的文学表达,其意象内涵也发生了从道德主义的"罪恶"到后现代意义的"废墟"的转变;最后,在日益废墟化的都市面前,后学思潮对乡土社会内部权力结构的暴露,使得本质主义道德原乡的纯粹性、神话性也随之溃败瓦解.置身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总体脉络中,文学叙事中城与乡的关系逐渐由剑拔弩张的二元对峙变为多元视野下的文化反思,作家城乡情感复杂化的背后,映射的是对都市及乡土社会认知和文学想象的深化.
台湾小说;1990年代;乡土与都市;后学思潮
16
2022-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