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1003-0603.1999.08.008
烧伤内毒素血症肝损害与相关炎性因子及调节蛋白的表达关系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肝脏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20%Ⅲ度体表烧伤合并腹腔注入内毒素(LPS)复制急性肝损害模型,随机分为烧伤复合内毒素注射组(烧注组)、单纯烧伤组(单烧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单注组)和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肝脏的形态改变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等炎性因子(IFs)含量变化,观察它们在肝组织的核酸和(或)蛋白水平的原位表达和变化规律以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的原位表达特征.结果:在烧注组,主要表现为肝窦反应,枯否氏细胞(KCs)激活与增生以及肝细胞(HCs)变性坏死,肝窦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积与中性粒细胞(PMNs)扣押以及KCs和HCs退变溶解等;血清TNF-α、IL-6和NO的含量显著升高,组织TNF-α、IL-6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主要定位于肝窦内皮细胞(SECs)、KCs和PMNs,TNF-αmRNA和IL-6mRNA主要定位于KCs、PMNs和巨噬细胞(MPs),LBPmRNA定位于肝细胞胞浆.而在单烧组或单注组,具有病变程度轻、IFs血清含量峰值滞后以及IFs在核酸和蛋白水平的原位表达相对较弱等特点.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肝损害与IFs及LBP的过度表达密切相关.
肝损害、急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脂多糖结合蛋白
11
Q344.13;R644;R365.57(遗传学分支学科)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3977-0759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