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启蒙运动与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风格的“看不见的手”的研究分析
本文先对亚当·斯密三部著作中,出现的“看不见的手”的用法与含义进行区分,又介绍了法国、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特点和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风格,创新地讨论了为何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宗教神学遭到抨击的社会背景下,亚当·斯密仍用上帝“看不见的手”的隐喻来表达其对伦理道德与经济增长的新观点。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启蒙运动、新古典主义、哥特式
B829;K257;B504
2013-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