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35X.2018.11.015
意义的猎手——论作为存在主义文本的《意义与无意义》
一、底色:1945年的境况种种
1945年,梅洛-庞蒂37岁.这一年,可以说是这位学者的“理智之年”.此前,他经历了同时代法兰西知识精英必备的典型积累[1]:在学术经历上,1926年,他考入“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师,1929年毕业,1930年获教师资格,曾任几所中学的哲学教师,1942年出版哲学处女作《行为的结构》,1945年7月以《知觉现象学》为主论文,以《行为的结构》为副论文,在索邦大学通过答辩,获文学博士学位.在学人交往上,他与萨特、阿隆、列维-斯特劳斯、波伏瓦等人曾为高师同学,曾与德国格式塔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天主教存在哲学家马塞尔等人过从甚密.以上两点,粗粗勾勒出一位法兰西知识精英的形象以及与其相互影响的“星丛”.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法国存在主义艺术理论研究” 立项14DA02
2018-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