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530/j.cnki.jlis.2021034

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

引用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在各级教育中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了信息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本研究的目的 是借鉴现代西方实践理论的目的 情感结构概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致知、致用、致远概念,考察信息素养课程在赋能学生方面的机制特点,为论证这一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提供洞见,同时为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启迪.以我国北方某地六所高校为案例,聚焦相对正规的学分制信息素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采用课堂参与观察和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考察该类课程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在被调研的课程中,存在一个由课程关涉对象及相关素养组成的结构.该结构体现着被调研课程对诸如"信息素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素养""由哪些具体素养组成"等问题的认知,决定着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边界,本文称之为"信息素养施教结构".本研究还显示,根据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结构可以延展为包含更多对象的"信息素养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关联着一组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从工具与智识两个方面以及致知、致用、致远三个层次对学生赋能.以基础结构为参照,信息素养施教结构越完整,它带给学生的赋能就越全面.除了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和信息素养施教结构两大概念,本研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对象、对象关联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机制,解释了它作为独特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同时显明:在原有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素养课程若能将智识赋能和致远赋能纳入其教育目标,将信息、数据、意义纳入其施教结构,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赋能机制;信息素养结构

G252(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模式对信息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实践理论和信息经验中介作用的考察"编号:71974103

2021-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4-1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图书馆学报

1001-8867

11-2746/G2

2021,(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