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曼氏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属于巴氏杆菌科,是一种革兰阴性球杆菌,其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上呼吸道的鼻腔和扁桃体隐窝等部位[1].当动物因长途运输、饲养条件及天气环境变化而受到应激,或因支原体和病毒等病原感染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时,其会迅速增殖并下行扩散至肺部,引起严重的肺炎.该病原是引起牛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运输热)最为重要的病原之一[2].同时,溶血性曼氏杆菌也能感染山羊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和美洲野牛、大角羊、大耳羊、麋鹿、驼鹿、鹿和叉角羚等反刍野生动物.也有研究发现,其还能够感染某些非反刍动物,例如骡、兔、猪、鳄鱼、狗和猫等[3].目前,溶血性曼氏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由于溶血性曼氏杆菌对牛、羊养殖业带来的巨大威胁,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其致病机制,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毒力因子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溶血性曼氏杆菌、毒力因子
57
S852.61+2(动物医学(兽医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2022-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