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529-6005.2001.03.013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制
@@1999年8~11月,江浦县星甸镇等乡镇内的山羊发生一种以全身出现疹块为特征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经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诊断为山羊痘。
1 临床症状
据观察,潜伏期为5~7天。开始染疫羊寒颤,体温升高到40.5℃~41.9℃(最高为41.9℃)。食欲减少,病初神态尚可。眼结膜潮红、流泪,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浆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严重时分泌物粘稠若带状。呼吸脉搏增速。约1~4天,在肛门、乳房周围、颈侧皮肤上首先出现红斑,继之发展到颜面、耳朵、胸腹两侧至全身各部位。红斑突出,皮肤呈粉红色,圆形、椭圆形不定。形成丘疹,星罗棋布,疹块往往融连成片。以手掌触摸躯干两侧、颈部,高低不平,满身皆是。几天后,疹块破溃,手触有潮湿感,有的可见少量粘液流出。随病程发展,体况愈下。呼吸困难加剧。清晨到病羊舍静听,羊吸气声如拉风箱状。此阶段,易继发羊巴氏杆菌病(曾从病料中分离到巴氏杆菌)、肺炎、乳房炎等病症,加速患羊死亡。体况较好的羊只,若无继发感染,几天后疹块干燥成棕黑色痂块,体温转向正常,食欲逐步恢复,约1周左右脱痂,以痊愈转归。后期,有的病羊体况极差,呈腹式呼吸,吸气艰难。孕羊大多发生流产,机体衰竭的病孕羊往往因难产而死亡。少数病羊有跛行,四肢下端皮肤破溃,淌黄水,难起难卧,衰竭死亡。
2 流行病学调查
该地区农民一户饲养山羊数十只到300~500只不等。终年上山放牧,偶尔补喂一点饲料。品种以本地白山羊为主,也有部分优良品种槐山羊、萨能羊、波尔羊。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牛虻、螨虫叮咬,治疗时针头带毒,羊群相互挤擦所致的皮肤损伤或粘膜侵入机体。牧羊人来往、污染的牧场、通道、羊舍器具、饲料、垫草、栏栅、病羊排泄物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山羊痘、流行病学调查、脓性分泌物、皮肤损伤、呼吸道传染、巴氏杆菌病、衰竭死亡、接触性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粘液、圆形、优良品种、羊舍、吸气、体温、饲料、食欲、乳房、皮肤破溃、临床症状
37
S858.275.3(动物医学(兽医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