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R)脑炎,即抗 NMDAR 脑炎,是一种抗体介导的脑炎,属于边缘性脑炎的一种常见类型。边缘性脑炎(1imbic encephalitis,LE),首先由 Corsellis 等[1]提出,是一种亚急性起病的以短时记忆丧失、精神障碍、痫性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脑病,主要累及边缘系统。最初的病例大多合并肿瘤,故又称之为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当时普遍认为 PLE 的发病机制[2]为肿瘤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可同时与肿瘤及脑组织发生免疫反应的神经元细胞内抗体。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 LE 患者中很多新的抗体被发现,研究较多的主要是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GKC)和神经元胞膜抗体-NMDA 抗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Dalmau[3]等于2007年正式提出了“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概念,系由机体针对 NMDAR 产生特异性 IgG 抗体导致的一种边缘性脑炎(LE)。此后,对该类型脑炎的临床病例报道陆续增多,据目前现有临床报道显示,该类型脑炎已成为临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自身免疫性脑炎。
甲基、天冬、酸受体、脑炎、细胞内抗体、边缘性、副肿瘤性、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元、临床报道、自身免疫性、钾离子通道、组织发生、痫性发作、免疫技术、免疫反应、抗原刺激、抗体介导、精神障碍、记忆丧失
20
TQ3;R73
2016-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