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诊断分层研究进展
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由 Rowley 等[1]于1973年首次鉴定,该易位可产生特异性的AML1-ETO 融合蛋白。12%-2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存在 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常见于 AML-M2,在 AML-M2中其发生率可高达40%-50%,少数病例表现出 M0、M1、M4的形态学特征[2]。t(8;21)AML 患者的诱导缓解率高,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很难诱导缓解,或在缓解后短时间内复发。2014年 NCCN 指南将 t(8;21)异位但不伴 C-Kit 突变的 AML 划定为预后良好型,将 t(8;21)异位伴有 C-Kit 突变的 AML 划定为预后中等型。近年的临床研究中提示在 t(8;21)AML 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了疾病的预后生存,使得 t(8;21)AML 也存在相对低危和相对高危分组,不同危险程度的治疗强度和策略仍无统一标准。本文针对目前可作为t(8;21)AML 预后分层的多种因素、及已知的 t(8;21)AML 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 t(8;21)AML 的预后分层研究提供参考。
急性髓性、白血病诊断、染色体易位、诱导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特征、多因素影响、治疗方法、预后良好、异位、危险程度、首次鉴定、融合蛋白、临床研究、患者、分层研究、特异性、缓解率、发生率、综述
R73;R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0010资助,名称为t 8;21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甲基化沉默 miR148/152及去甲基化特异性疗效的机制研究
2016-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144-2147,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