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7555.2012.02.15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分析
目的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观察首次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的QTd,取其溶栓治疗前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所有ECG均用同一台12导ECG机,同一人测量.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P<0.05.由于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ECG表现为各导联的QT间期差值增大,即QTd延长,所以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的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于发生室速等心律失常.心室复极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塞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的稳定性.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结论 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功地容栓后,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疗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为溶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预测心律失常的检查手段,QTd结合心率变异、晚点位检查,可提高AMI远期心律失常的预测准确性.
心肌梗死、溶解血栓、QTd
7
H31;B84
201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