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2.05.02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寡克隆条带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现寡克隆条带(oligoclonal bands,OB)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3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624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B患者30例,分析并比较OB与非OB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中有11.8%(22/187例)的患者出现了 OB,未接受ASCT患者中只有1.8%(8/437例)(P=0.000).在ASCT患者中,患者出现OB的中位时间为距离移植3.2(0.6-10.5)个月.寡克隆条带M蛋白类型通常为IgGK、IgGλ、IgMλ 和λ轻链型.出现OB时,90%的患者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及以上.OB和非OB两组患者在疾病分期、肿瘤负荷及遗传学异常上无统计学差异.整体患者中,OB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非OB患者,OB患者表现出更深层次的疾病缓解(CR率、MRD-率显著更高及MRD-持续时间长).在接受ASCT的患者中,OB患者较非OB患者表现出更早的免疫恢复,但两组治疗反应深度相似,生存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更早的免疫重建并没有转化为更好的生存,提示OB患者预后更好可能主要与获得更深且持久的缓解有关,而非早期免疫重建.对接受ASCT且获得MRD-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OB患者并没有额外的生存获益.结论:OB患者的预后更好可能与其获得更深层次的治疗反应有关,与早期免疫重建关系不明显.OB的出现仅仅是患者获得深层次缓解及早期免疫重建的标志,自身并没有生存增益.
寡克隆条带、多发性骨髓瘤、免疫重建、微小残留病、生存
30
R733.3(肿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20108006
2022-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453-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