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9
乳腺乳头状病变507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507例病人诊断为乳腺乳头状病变,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IP)不伴非典型性增生、IP伴非典型性增生、IP伴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膜内乳头状癌、实性乳头状癌以及浸润性乳头状癌分别为389例(76.7%)、22例(4.3%)、24例(4.7%)、27例(5.3%)、12例(2.4%)、20例(3.9%)和13例(2.6%).对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发现,乳腺超声、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的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与乳腺乳头状病变性质显著相关,BI-RADS分类为≥4B类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较大(P<0.05).对不同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相关临床及治疗方案分析,发现年龄、有无溢液、溢液性状、肿块大小、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的选择,在上述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病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是乳腺乳头状病变发生率最高的肿瘤;乳腺超声、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可作为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不同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发病率较低,其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须待大规模队列数据进一步验证.
乳腺乳头状病变、病理学、影像学
36
R6(外科学)
上海市科委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No.14411950200,No.14411950201
2016-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8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