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性外科中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损伤后进行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其具体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提出的基于“细胞凝血模型”的理论对传统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作出了有益的修正,也为临床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凝血功能的检测上,血栓弹力图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APTT等检测手段,更能全面反映凝血全貌,同时也更为精确、快速;其次,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性复苏策略,相对于按比例成分输血等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能更为及时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输血量,改善病人预后;此外,合理、有效、及时地补充重组活化因子Ⅶ,对控制急性威胁生命的损伤出血病人有益.
损伤控制性外科、凝血功能障碍
32
R6(外科学)
2012-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