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3007.2005.02.009
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组成、结构及水保功能评价
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失衡的严重现实,作为植被恢复重建重要手段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水保功能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十分迫切的实践需要.退耕地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一种仿拟自然植被的过程,植物种数越多,垂直层次性越复杂,植被的水保功能也越高.在黄河上游脑山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阶段,往往为植物群落演替的中间阶段,此时植物层次较多,一般可达3~5层,种类繁杂,生物基因保存多;同时,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水保功能突出,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阔混交类型,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退耕地植被随着林分年龄增加,其水保功能逐步提高.一些退耕20多年的人工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高,垂直层次结构复杂,水保功能甚至超过一些天然植被类型,直逼水保功能表现最好的50多年生天然青海云杉针阔混交林.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通过仿拟自然植被结构,建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类型,来实现稳定的退耕地人工植被水保功能的整体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生物多样性、垂直结构、水保功能、人工植被、退耕地、黄河上游
3
S1(农业基础科学)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01
2005-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