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黄海海域鲐鱼感染异尖线虫三期幼虫初步调查

引用
目的 了解异尖线虫三期幼虫在黄海海域鲐鱼体内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1月抽取产自黄海海域的鲜活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113尾(15 ~ 20尾/月),分别检查、记录每个个体的体腔,内脏器官,背部、腹部、尾部鱼肉等感染线虫的情况,将所获线虫经乳酸酚透明液透明后于光镜下进行常规的形态学鉴定,并随机取192条(30 ~35条/月)线虫全基因组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鉴定.结果 有98尾鲐鱼感染异尖属线虫三期幼虫,感染率为86.7%;共检出4 770条异尖线虫,感染强度为5 ~194条/尾不等,平均感染强度为42.2条/尾;体腔和内脏器官感染虫数占鱼体总感染虫数的88.7%(4 229/4770),腹部肌肉感染虫数占鱼全身肌肉总感染虫数的87.2% (470/539);感染强度随鱼体重增加而增大;所有检出的异尖线虫依据其形态鉴定均为异尖属线虫I型幼虫;192条异尖属线虫分别为派氏异尖线虫191条、典型异尖线虫1条.结论 黄海海域鲐鱼中异尖属线虫三期幼虫的感染情况比较严重,且感染程度与季节、鲐鱼体重、身体部位有一定关系,检出的异尖属线虫三期幼虫经RFLP分析以派氏异尖线虫为主,这对今后卫生检疫与渔业生产加工出口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意义.

黄海、鲐鱼、并尖线虫三期幼虫、感染、寄生虫、海鱼

25

Q915.862;R155.5+5(古生物学)

2013-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6-6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1004-8456

11-3156/R

25

2013,25(1)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