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22/j.issn.1000-694X.2023.00079
低覆盖治沙理论下人工与自然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综述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植被修复机理:(1)低覆盖度治沙优化组合了边行优势和界面生态机理,优化的带间距使得自然修复的物种数量增加2~5倍;(2)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能够形成耦合作用,优化的带间距使得土壤、植被与微生物的修复速度加快19%~27%;(3)初步提出低覆盖度固沙林不同建植林种的优化带间距分别为:针叶乔木15~40m、阔叶乔木15~36 m、灌木12~28 m、半灌木5~12 m;(4)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既能支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又能维持正向的耦合作用,支撑人工固沙林及带间土壤、植被、微生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综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及其相关参数,对降低防沙治沙工程成本、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低覆盖度治沙、界面生态学、边行优势、土壤水分渗漏、植被修复、耦合机理
44
X171.4(环境生物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课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2024-0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