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22/j.issn.1000-694X.2014.00218
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
炭屑是探索自然火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作者试图通过孢粉提取法获得毛乌素沙地东缘锦界剖面全新世中期(7.5~4.6 ka)的炭屑记录,用来揭示该地区炭屑变化特征和火灾历史,并探讨其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5~4.6 ka期间炭屑浓度变化范围为340~17 420粒·g-1,平均为3 350粒·g-1.剖面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曲线呈"弓形",即在7.2 ka以前炭屑浓度较低,平均约为1 840粒·g-1;在7.2~6.6 ka浓度最高,平均约为5 280粒·g-1,并在6.8 ka前后达到峰值17 400粒·g-1;在6.6 ka之后浓度下降,平均为1 720粒·g-1.同时,炭屑粒径指标表明<50 μm的炭屑占主导,>100 μm的炭屑稀少.炭屑浓度主要反映火灾频率和强度,炭屑粒径则反映火灾距离和范围,即毛乌素沙地东部在全新世中期火灾活动相对频繁并在6.8 ka左右达到最大值,同时炭屑物源较远,主要为区域性火灾.锦界剖面的化学风化指数、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在7.5~4.6 ka气候条件整体较好,湿度增加,处于全新世适宜期,并在7.2~6.6 ka达到最佳值,这表明毛乌素沙地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气候最佳时期.结合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孢粉资料推测,该地区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时植被相对茂盛,为毛乌素沙地的火灾提供了丰富的可燃烧物,可能是火灾增多的主要原因.
毛乌素沙地、炭屑、火灾、全新世、驱动机制
35
P531(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15,41172153;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SLRG-KF-13-DX-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51Y451211;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DD-2014-011
2015-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5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