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体色图案区转录组和酪氨酸酶家族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鳜(Siniperca chuatsi)复杂的体色图案兼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为探究鳜色彩图案形成的分子机制,对鳜体侧的图案区、非图案区以及腹部的皮肤进行转录组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酪氨酸酶家族基因在鳜胚胎至出膜后 30 d内表达变化.结果显示,3 处皮肤区域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黏着等通路,且以MAPK通路为核心通路.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 1a,tjp1a)基因在非图案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图案和腹部区,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tyrp1)、多巴色素异构酶(dopachrome tautomerase,dct)、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a(melanocyte indu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a,mitfa)等基因在图案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图案区和腹部区,刺鼠信号蛋白 1(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1,asip1)基因在腹部区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图案和非图案区.鳜在早期发育中,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和dct基因在原肠期开始显著增加(P<0.05),tyrp1 基因在出膜后 1 d表达开始显著增加(P<0.05),tyr、tyrp1、dct基因在出膜 7 d左右表达显著下降,到出膜 25 d维持一定水平.综上,细胞间通讯基因(tjp1a)和色素沉着基因(tyrp1、dct、mitfa、asip1)对鳜体色图案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鳜胚胎早期黑色素的合成主要依赖tyr、dct基因,出膜后黑色素的合成由tyr、tyrp1、dct基因共同作用.
鳜、体色图案、转录组、酪氨酸酶家族
31
S917(水产基础科学)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6
202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5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