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为探讨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贡献,明确长江口中国花鲈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基础食源差异,于2019年5-10月,在光滩、植被区和潮沟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并采集各类潜在基础食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中国花鲈基础食源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δ13C无显著差异(P>0.05);植被区与光滩亚生境和潮沟亚生境中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体长增大δ13C和δ15N值呈增加趋势;不同月份中国花鲈的δ13C和δ15N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月与其他月份(5、6、8、9、10月)的同位素值差异较大,其中δ13C值随月份递增逐渐增加,δ15N值7月骤减.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估算主要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相似,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C4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是中国花鲈的主要碳源,其次为藻类,C3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碎屑的碳源贡献最小.随体长增大POM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互花米草的贡献率逐渐增大,随着生长中国花鲈基础食源由POM为主(>70%)转变为以POM(50%~66%)和互花米草(32%~47%)为主.7月各碳源对中国花鲈的贡献率较其他月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POM的贡献率骤增和藻类的贡献率减少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研究表明,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亚生境所摄食饵料生物可能存在差异;在生长过程中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均由POM为主转变为以POM和互花米草为主,原因可能是中国花鲈在生长过程中食性发生转变.
长江口、盐沼湿地、中国花鲈、稳定同位素、基础食源
29
S931;Q18.1(水产资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22-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