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2264/JFSC2020-0341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引用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l组)、配合饲料组(Diet2组)以及两者1∶1混合组(Diet3组)3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结果 表明:(1)养殖结束时,Diet2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Diet1和Diet3组;(2) Diet2和Diet3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ietl组,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3)幼蟹肝胰腺α-淀粉酶活性在Diet3组最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Diet2组最高(P<0.05);(4) Diet1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Diet2组和Diet3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Diet1组;(5) Diet1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Diet2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Diet3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6) Diet2组和Diet3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iet1组,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中华绒螯蟹、幼蟹、投喂模式、生化组成、消化酶、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免疫

28

S931(水产资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领军人才项目

2021-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14-32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水产科学

1005-8737

11-3446/S

28

2021,28(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