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07~0.757,观测杂合度范围0.208~0.583。等位基因丰富度AR的大小范围是3.0~10.7, 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78~390 bp,共得到6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从4.4(白蛤)到5.1(龙王塘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大(5.278),白蛤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小(4.267)。哈迪–温伯格检验发现4个群体和10对微卫星的40个组合中,有21个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各个群体间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无显著差异。4个群体遗传分化系数 Fst在0.086~0.180,遗传分化最大的是白斑马蛤群体与龙王塘野生群体(Fst=0.180),遗传分化最小的是白蛤群体和海洋橙群体(Fst=0.086)。人工选育群体表现为中度分化水平(Fst:0.086~0.113);龙王塘野生群体与人工选育群体表现为较大分化水平(Fst:0.134~0.180)。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高,但连续的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菲律宾蛤仔、微卫星、群体遗传、遗传多样性
23
S917(水产基础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218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AA10A400;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LJQ2014076
2016-06-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3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