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2694.2023.00.057

西藏牦牛源EHEC的MLST聚类和致病性分析

引用
目的 掌握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核酸多位点序列分型、聚类情况和致病性.方法 对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14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动物实验后挑选致病性最强菌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和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共出现了 3种ST型,分别为ST33、ST 226、ST 446,各ST型中西藏阿里菌株占比最多为57%(8/14);各ST型中ST 33占比最多为57%(8/14),其次是ST 226占比14%(2/14)该型菌株的致病性最强,ST 446占比最少为7%(1/14).此外,还有3株占比22%(3/14)未定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MLST聚类分析表明管家基因在不同ST型中携带等位基因的数量不同,ST 33型中Mdh 22个最多,ST 446型中icd 26个最多,ST 226型中Fumc 27个最多.14株菌株攻毒80只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ST 226型致病性最强.将致死小鼠解剖后发现肠上皮出血水肿,脾脏、肝脏有淤血等病理变化.14株菌株中的阿里株(TBY 7)是ST 226型其致病性最强,其生长曲线显示14 h达最大生长数,浓度为1 ×1011cfu/mL;60只小鼠差浓度梯度攻毒试验计算出该菌的LD50为2.4×107cfu/mL.阿里株(TBY 7)ST 226型感染小鼠后经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后,结果显示小鼠的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盲肠肠壁内可见寄生虫,空肠、回肠绒毛结构坏死萎缩、固有层充血;肝细胞轻微空泡变性,脾脏红髓轻微淤血.结论 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存在不同ST型,且各地区均有分布;不同ST型的致病性与携带等位基因数量相关,且主要引起肠组织病变,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致病菌的宣传.

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ST分型、MLST聚类分析、致病性

39

R378.2;S852.61(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23-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63-569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002-2694

35-1284/R

39

2023,39(6)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