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cjz.j.issn.1002-2694.2013.02.014
微小巴贝虫在不同免疫状态小鼠体内消长规律研究
目的 观察微小巴贝虫感染不同免疫状态小鼠后的消长规律.方法 实验分正常BALB/c小鼠组、免疫抑制BALB/c小鼠组、SCID小鼠组和NOD-SCID小鼠组等,每组5只小鼠.免疫抑制BALB/c小鼠,每只经腹腔注射0.5 mg地塞米松,连续5 d.随后,各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00 μL含微小巴贝虫鼠血(红细胞染虫率约20%).每组留1只小鼠作未感染对照鼠.自接种当天每d尾部采血涂薄血片,吉姆萨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染虫状况.结果 正常BALB/c小鼠感染微小巴贝虫第3 d在红细胞内查见虫体,感染后第7 d染虫率最高为82.4%,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7 d;短暂免疫抑制BALB/c小鼠在感染后第5 d染虫率达到高峰为73.18%,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14 d,而后染虫率处于0%~2%的较低水平状态.NOD-SCID小鼠组分别于第7 d(72.45%)、第16d(67.4%)、第24 d(58.9%)多次出现染虫率高峰,微小巴贝虫在NOD-SCID小鼠体内不会被大量清除,染虫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41.9%.SCID小鼠组于第8 d出现第1次染虫率高峰,为86.4%,至第18 d出现第2次高峰为62.23%,染虫率也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38.2%.在薄血片中观察到小点状体,马耳他十字,小环状体,环状体,长丝状体,以及游离在红细胞外的虫体等多种巴贝虫形态.结论 微小巴贝虫在正常BALB/c小鼠和短期免疫抑制BALB/c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先升高又下降的宿主自限性现象;而在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多个高峰,且能持续较高水平.
微小巴贝虫、BALB/c小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
29
R382.2(医学寄生虫学)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1202019
2013-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