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94.2006.08.010
CD+4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抵抗型小鼠模型中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 探讨抵抗型小鼠CD+4T细胞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 以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于自愈后30 d、60 d和90 d,分别用同种疟原虫进行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初次及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 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NO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 初次感染后第3 d,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出现于小鼠的外周血中,且其脾细胞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γ和NO;感染后10 d,IFN-γ和NO回落至感染前水平,CD+4T细胞百分率有所下降,但特异性IgG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过程中仅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d的CD+4T细胞百分率和IFN-γ及NO水平均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而高水平IgG一直持续存在.结论 与再次感染相比,约氏疟原虫感染的抵抗型小鼠在初次感染早期可建立更为显著的CD+4Th1型细胞反应.
疟原虫、CD+4T细胞、初次感染、再感染
22
R3(基础医学)
2006-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