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94.2005.03.017
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研究进展
@@ 斑点热群立克次本(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是引起斑点热的病原体,该病原体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复杂的一群.1984年版<Bergey's鉴定细菌手册)中收录了8种SFGR,其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另外3种对人的致病性尚未证实.近年在世界各地又陆续发现了10余种SFGR新种及其引致的斑点热.我国科研工作者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经病原学证实共发现4种SFGR,除国际上已知而在我国发现的引致北亚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R.s)外,还发现了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R.hei)、内蒙古立克次体(R.mongolotimonae,R.mon)及虎林立克次体(R.hulinii,R.hu)[1].1996年、2000年先后在法国[2-3],2004年在南非发现由R.mon感染的病例[4].除在我国有R.hei感染病例外,2004年俄罗斯首次报道在其远东与我国毗邻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地区发现11例经分子生物学和9例经血清学证实由R.hei感染的急性蜱传班点热病人[5].由此,R.hei的致病性在国内外均得到证实.目前,R.hei分离株(HLJ-054)经国内外专家的一系列鉴定正式确定为SFGR新种,已被美国菌种保藏中心接受(ATCC)(VR-1524)[6-7].这些新种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国际立克次体种子库.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立克次体疾病监测、科研及防治工作,同时,在世界各地,为其它各国立克次体病的监测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借鉴.本文就R.hei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原学
1982年沈阳军事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黑龙江绥芬河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从采集的蜱种分离到17株立克次体,接种豚鼠实验,引起典型发热和阴囊肿胀反应,感染鸡胚引起规律性死亡,镜检看到类似立克次体形态的病原体.从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varum)分离的HLJ-054株豚鼠免疫血清与斑点热抗原的补体结合试验(CF),出现阳性反应,而与斑疹伤寒群普氏(R.prowazeki,R.p),莫氏(R.mooseri,R.m),恙虫病及Q热等立克次体均呈阴性反应,由此推定该分离株属于SFGR.
黑龙江、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点热、分子生物学、致病性、病原学、病原体、世界各地、流行病学、感染、新种、科研、哈巴罗夫斯克、分离株、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病、阳性反应、现场调查、豚鼠、森林革蜱
21
Q939.3(微生物学)
2005-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50-251,201